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、岁月更迭,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,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曹植《送应氏二首》原文及翻译注释,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![]() 《送应氏二首》原文 
	《送应氏二首》 
曹植 其一 步登北邙阪,遥望洛阳山。 洛阳何寂寞,宫室尽烧焚。 垣墙皆顿擗,荆棘上参天。 不见旧耆老,但睹新少年。 侧足无行径,荒畴不复田。 游子久不归,不识陌与阡。 中野何萧条,千里无人烟。 念我平常居,气结不能言。 其二 清时难屡得,嘉会不可常。 天地无终极,人命若朝霜。 愿得展嬿婉,我友之朔方。 亲昵并集送,置酒此河阳。 中馈岂独薄?宾饮不尽觞。 爱至望苦深,岂不愧中肠? 山川阻且远,别促会日长。 愿为比翼鸟,施翮起高翔。 《送应氏二首》译文 
	  其一译文 
	 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,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。 
	 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,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。 
	 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,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。 
	 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,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。 
	 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,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! 
	 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,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。 
	  原野是何等的萧条,千里地见不到人烟。 
	 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,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。 
	  其二译文 
	  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,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 
	  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,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 
	  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,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 
	  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,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 
	  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?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 
	  情谊越深则离别越苦,怎能不使我心愧难当? 
	  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长,离别时匆匆会面更难 
	  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,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 
《送应氏二首》的注释 
	  其一注释 
	  北邙:山名,在洛阳东北。阪(bǎn),同“坂”,山坡。 
	  宫室句:初平元年(公元190年),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,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。 
	  顿:塌坏。擗(pǐ“匹”音):分裂。 
	  参天,上高至天。荆棘参天,形容十分荒凉。 
	  耆(qí):六十岁以上的人。耆老,犹言德高之老年人。 
	  畴:田亩。田:动词,耕种。 
	  念我句:这句是代久不归的游子(即应氏)设词,应氏曾居家于洛阳。平常居,一作“平生亲”。 
	  其二注释 
	  清时:太平之时,黄河变清,叫清时。 
	  嘉会:欢会。 
	  终极:穷尽。 
	  嬿婉:欢乐。 
	  我友:指应氏。之:去,往。朔方:北方,指邺之冀州。 
	  亲昵:朋友。河阳:孟津渡,在河南省孟县南。 
	  中馈:酒食。这句说:难道是预备的酒食不够吗?是因为在此离别之际,饮一千杯酒都还觉得不够罢了。 
	  爱至句:犹言朋友之间情谊越深,离别时的悲苦就越深。 
	  别促句:离别的时间过得很快,再见面却遥遥无期。 
	  翮(hé):鸟翎的茎,代指鸟的翅膀。施翮:展翅。 
简短诗意赏析 这两首诗是曹植于建安十六年(211)随曹操西征马超,路过洛阳时送别应瑒、应璩兄弟所作。第一首写洛阳遭董卓之乱以后的荒凉景象,第二首写朋友分离时的不舍。全诗语言质朴,无过分的铺采文藻,然其真实的感受和感情溢于言表。 作者简介 曹植(192-232),字子建,沛国谯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。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,建安文学代表人物。魏武帝曹操之子,魏文帝曹丕之弟,生前曾为陈王,去世后谥号“思”,因此又称陈思王。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、曹丕合称为“三曹”,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“天下才有一石,曹子建独占八斗”的评价。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“仙才”者,曹植、李白、苏轼三人耳。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: 1、“范成大《鄂州南楼》”的原文翻译 2、“文天祥《重阳》”的原文翻译 3、“赵长卿《临江仙·暮春》”的原文翻译 4、“王湾《次北固山下》”的原文翻译 5、“岑参《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》”的原文翻译  | 



